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從“補短板”邁向“全面升級”的新階段。近日,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文剛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技術突破,更需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讓農機裝備真正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硬核支撐’。”
從“補短板”到“高質量” 技術攻關換擋提速
過去四年,“補短板”重點聚焦高端智能農機研發不足、丘陵山區適用機械短缺等問題。如今,政策重心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鄭文剛將其概括為“三個跨越”,從單一環節到全鏈條覆蓋、從局部突破到整體升級、從基礎建設到創新驅動。
智能化與國產化成為農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以智能化為例,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技術在農業場景的應用。在北京小湯山國家精準農業示范基地的無人農場,北斗導航拖拉機實現厘米級路徑規劃,無人機實時監測作物長勢,物聯網平臺整合水肥數據,作業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40%。鄭文剛表示,“智能化不是‘炫技’,而是要解決農業生產中‘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痛點。”
在國產化方面,我國農機裝備國產化率已超80%,但高端傳感器、無級變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為此,積極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攻關“卡脖子”技術。鄭文剛舉例,利用航空級鋁合金底盤可以使丘陵農機減重40%,耐磨陶瓷涂層可以將收割機刀片壽命延長3倍。“國產農機不僅要‘能用’,更要‘好用’。”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讓農機設備“聰明”又“皮實”
在農機裝備方面,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在鄭文剛看來,先進是技術的制高點,適用是場景的適配度。
“先進”體現在智能化、高性能、低能耗。在山東煙臺的智慧果園,國產對靶噴藥機器人通過AI識別病蟲害,農藥用量減少30%;在甘肅肅州玉米制種基地,采用高通量表型檢測設備,育種周期縮短一半,年產全國10%的玉米種子。
“適用則體現在‘接地氣’。”鄭文剛舉例,針對丘陵地塊細碎化問題,中心團隊研發的履帶式胡蘿卜收獲機可自走仿形作業,最小轉彎半徑僅0.8米;而電動拖拉機在南方水田的應用,既解決燃油污染,又降低使用成本。“農民買得起、用得上,才是真正的適用。”
然而,短板仍存。當下,經濟作物機械化率不足30%,大部分果園依賴人工采摘;國產農機故障率較國際品牌略高……鄭文剛坦言,“下一步需要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比如開發專用農機芯片、優化農機農藝融合,讓設備既‘聰明’又‘皮實’。”
人工智能+低空技術 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拓展低空技術應用場景”,成為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抓手。
在山西隰縣玉露香梨產業園,無人機不僅承擔植保任務,還通過多光譜成像監測果樹營養狀況,數據實時回傳至云端分析平臺。
“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園區果農感慨,“每畝節水20%、增產20%,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國際首臺套基于激光光譜的土壤快速檢測儀,可10分鐘完成土壤養分和重金屬分析,且無需消耗化學耗材;牛舍智能推料機器人將剩料率從8%降至2%,每年為大型牧場節約成本超百萬元。
鄭文剛表示,中心正研發農業通用大模型,未來可通過AI預判病蟲害風險,并生成全域作業方案,“讓機器從‘聽指令’轉向‘自主決策’”。
低空技術的潛力不止于農田。在云南山區,大載荷無人機將農資運上山,再將特產運下山,物流成本降低60%。“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城鄉資源流動模式的革新。”鄭文剛表示。
構建智慧農業生態 技術之外的“必修課”
“智慧農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一場系統性變革。”鄭文剛指出,在技術攻關的同時,還需破解人才斷層、標準缺失、生態薄弱三大瓶頸。
在人才培養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京郊的“科技小院”模式成效顯著。研究生駐點鄉村,既為農民培訓智能農機操作,又參與研發適配本地需求的設備。“技術想要田間生根,人才先要踏足躬行。”
標準制定同樣緊迫。目前我國智慧農業領域尚無統一的數據接口規范,導致不同系統難以兼容。據了解,當前中心正牽頭制定農業物聯網國家標準,并推動建立“從傳感器到云平臺”的全鏈條認證體系。
產業生態的構建需多方合力。在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智慧農業綜合體,智能農機研發、生產、檢測、中試、應用示范、人才培訓、產業孵化無縫銜接,帶動京津冀區域智能農機產業高速發展。“只有形成‘技術-產業-市場’閉環,創新才能持續。”鄭文剛說。
“讓農業不再‘靠天吃飯’,而是‘靠科技豐收’,讓世界看到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答案’。”鄭文剛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