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趣景,也是許多人心中難以磨滅的鄉愁記憶。如今,在浙江省杭州市的田間地頭,因為新型綜合種養產業異軍突起,讓這一生動畫面得以再現。據了解,2023年杭州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0.8萬畝,較上年新增9.6萬畝。
杭州是現代化大都市,怎樣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既守牢糧食安全,又提高經濟效益,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稻”路?
在杭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姚吉鋒看來,盡管這些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與其他產業相比,水稻種植效益仍然很低。“‘米袋子’‘錢袋子’都不能空,突破口在哪里?綜合種養就是一把‘好鑰匙’,堪稱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現代農業好模式。”
對于杭州而言,還有另一重大意義。杭州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理念的首倡地。從生態角度看種養結合,其本身就自帶“綠色”屬性,從高效角度講,既符合個性化、品質化的現代消費需求,也可樹立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杭州就是希望借此續寫高效生態新篇章。
2023年杭州市級安排了1.5億元專項資金,對市級基地一般綜合種養模式每畝最高予以1500元獎補;若采取高標準設施稻蛙模式的,其力度最高可達每畝3000元。為減輕主體后顧之憂,杭州推動金融保險部門量身定制開發“稻田綜合種養保險”,富陽區還推出了稻蛙訂單價格保險。
兩年前,杭州詠禾農業開發公司“落戶”臨安區龍崗鎮湯家灣村的“娘娘畈”基地,總共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負責人公小木說,第一年就實現了豐產,可化肥、農藥、種子、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實際收益并不樂觀。因此,看到市里號召種養結合,他很快響應,嘗試水稻與黑斑蛙的共生模式。
公小木算了筆賬,前期建設和蛙苗、飼料成本都不低,總共250畝,畝均投放1.5萬尾蛙苗,成活率若能控制在85%以上,一畝地可產水稻和商品蛙各1000斤,產值達兩萬元,刨去成本,收益有5000元。“接下來,稻子也可做文章,因為全程不打藥,插秧后不施肥,倘若生態米能賣出高價格,還能增加收入。”
從米上做文章,是許多開展種養結合經營主體的共同選擇。杭州昊琳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已嘗到了甜頭,通過采取稻鱉綜合種養,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都下降了七成多。“像我們的大米就打‘鱉鮮稻香’品牌,平均售價16元/公斤,算上鱉的收入,畝均利潤有2.4萬元。”公司董事長金建榮告訴記者,3年來,該模式在當地推廣面積過萬畝,有效減少了半山區稻田撂荒。
發展種養結合,杭州有條底線——必須首要確保糧食安全,不能為了賺更多錢,導致養殖唱主角、種糧成點綴。對此,杭州市農業農村局一方面明確田間工程的“紅線標準”,對溝坑的面積、寬度、深度皆有規定,另一方面則明確最低的糧食產量。
據了解,由于政策好、力度大,在開局之年,杭州開了好頭,從規模上率先實現突破。接下來,杭州將迅速轉移至“提質”新階段,用提高效益來穩定面積。目前,在眾多模式中,“稻鴨模式”面積最大,原因是種苗有保證、技術門檻低、種養風險小。
對于今后發展方向,姚吉鋒認為,首先要制定科學規劃,防止一哄而上、同質化發展,把綜合種養產業培育成具有地方辨識度的土特產;其次,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深化上下游、產加銷全鏈條整合提升;第三,發力農文旅深度融合,結合直播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未來具有頗多拓展空間。
據測算,2023年杭州新型綜合種養產業的產值將突破5億元,可帶動主體創業442家,帶動農戶增收2.5億元以上;畝均效益排在前三的分別是稻蛙6200元、稻鱉5800元、稻蝦3500元左右,均遠高于單稻種植模式。同時,對84家綜合種養基地調查顯示,畝均肥藥成本比水稻單作下降了60%,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