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批使用13年、已達報廢年限的輪式聯合收割機以88.8萬元、64.44%的溢價率成交后,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哈達圖農牧場的這筆資產處置不僅實現了“待報廢”農機的價值重生,更成為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以市場化手段激活存量資產的生動注腳。
破局:從“一紙報廢”到“價值重估”的理念革新
傳統模式下,這批農機因達到集團公司報廢年限,已被納入“招選報廢回收機構”的處置流程。然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項目經理通過前期深入溝通與全面盡職調查發現:盡管設備使用年限較長,但其核心部件性能完好,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系統仍具備正常作業能力?!叭艉唵伟磮髲U處理,不僅會造成優質農業生產資料的浪費,更與企業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背道而馳?!眱让晒女a權交易中心團隊當即調整處置方案——將“報廢處置”轉為“二手農機公開掛牌轉讓”,讓市場為資產價值“定價”。
這一轉變,不僅是處置方式的優化,更是對“資產價值”認知的革新:企業資產的價值不僅在于“新”,更在于“用”。通過市場化流轉,即便是“超期服役”即將報廢的設備,也能釋放潛藏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賦能:全鏈條市場化運作激活資產潛能
為讓“沉睡報廢資產”充分觸達市場,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打出一套“組合拳”:
精準畫像,定向觸達:依托覆蓋全國的“投資人數據庫”,向機器設備收購、農業機械租賃、廢舊物資再利用等領域的200余家潛在投資者定向推送項目信息,確保資產信息“精準滴灌”至目標群體;
全域發聲,廣開渠道:同步通過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官網、合作機構平臺、行業協會渠道發布交易公告,形成“線上+線下”“定向+公開”的信息傳播矩陣,讓資產價值被更多市場主體“看見”;
零門檻準入,激發活力:秉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本次交易不設置任何受讓資格限制,最大限度降低市場參與門檻。這一舉措迅速點燃市場熱情,最終成功吸引7家意向受讓方參與角逐。
在動態報價機制下,這場競價從54萬元底價起步,歷經102輪激烈角逐,最終以88.8萬元落地成交——每一輪出價,都體現市場對農機實用價值的認可;每一次加價,都彰顯著產權交易“發現價值”“發現投資人”的核心功能。
示范:農牧資產處置的“可復制經驗”
這筆交易為涉農資產乃至其他領域存量資產處置提供了三大啟示:
理念先行:打破“年限論”,重估“實用值”。資產處置不應被“報廢年限”簡單定義,而需結合實際性能動態評估,通過市場化手段挖掘“超期服役”待報廢資產的剩余價值;
機制創新:以“低門檻”換“高活力”。降低市場準入壁壘,才能讓更多投資者參與競爭,通過充分競價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
平臺賦能:專業機構成為“價值放大器”。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憑借信息整合、投資人儲備、交易規則設計等專業能力,可有效彌合資產持有方與市場需求間的信息差,成為國有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守護人”。
正如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相關負責人所言:“這不僅是一次資產處置的成功,更讓我們看到了低效、無效資產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潛能。我們將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農機、廠房、土地等資產處置中,讓更多“沉睡資產”煥發生機和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