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種糧可比以前輕松多了!從播種到收割全程機械化操作,再加上北斗導航精準把控,一點不浪費;就連收割后的秸稈留茬高度都控制得特別精準,實實在在幫我們省了不少成本。”8月18日,種植大戶黃凱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當天,2025年早稻機收減損、中稻機施機防暨農機安全生產技術培訓會在大冶市還地橋鎮舉行,該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組織60余名農機手和農戶共同學習先進農機技術,為糧食增產增收“充電蓄能”。
在還地橋鎮郭橋村周依渭大畈的金色稻田里,兩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水稻收割機正在高效地作業。農機手們嫻熟地操控機器,撥禾輪將飽滿的稻穗盡收“囊中”,脫粒后的秸稈經裝置粉碎后均勻還田,田間只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這場生動的田間實操,讓參訓的農機大戶和種植大戶直觀感受到機械化作業在減少損失、提升效益方面的顯著優勢。
一旁的植保無人機由操作手通過北斗定位網格精準控制飛行軌跡,將藥液以每畝1.2升的黃金配比均勻噴灑。“有了北斗導航,設定好參數無人機就能自主作業,我們只需監護和微調方向。”現場的操作手介紹著科技賦能農業帶來的便捷,“植保無人機飛防時,建議降低作業高度。經測試,MG 系列無人機作業高度保持在 1.8至2.2 米最理想,可有效避免漏噴,藥液也不會飄散浪費。”
觀摩結束后,農機專家圍繞水稻單產提升展開專題培訓,重點講解了無人機飛防技術要點、農機安全操作規范,以及農機購置和報廢更新政策。
大冶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后續將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持續開展技術培訓和實操指導,在全市推廣“高質量播種、高質量飛防、高效機收”一體化技術,助力農業產量與效益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