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的齊魯大地,高效農業的生動實踐在田野間徐徐鋪展。從新能源農機的高效耕作到智慧農業的精準賦能,科技正加速重塑山東的傳統農耕模式,催生畝均效益與生態價值雙提升的新范式。
在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興宇家庭農場8000畝連片種植基地,臨工農機T3004-7E新能源拖拉機以12公里的時速平穩耕作,4小時即完成了157畝耕地任務,作業效率提升25%至35%。
“傳統拖拉機每百畝消耗200升燃油,T3004-7E拖拉機僅需120升,油耗降低40%。按每日作業500畝計算,可節省成本約2000元(人民幣,下同)。”臨工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院工程師李文龍給出的實測數據,直觀展現了新能源農機降本增效的潛力。
為做好“三夏”農機裝備保供工作,臨工農業裝備有限公司聚焦聯合收獲機、智能拖拉機、耕整機等裝備,重點推進混動、新能源等核心技術的調試應用,確保農機裝備及時投入夏種夏收一線。
科技賦能的高效場景同樣出現在泰安市寧陽縣鄉飲鄉。魯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200畝田地里,兩臺搭載GPS定位與自動駕駛系統的播種機精準作業,高效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這種復合種植模式能實現土地利用最大化,推動玉米大豆‘一地雙產’,是優化農業結構的重要舉措。”合作社負責人朱魯寧稱。
“過去靠人工和普通農機,播種200畝至少需要5天。”朱魯寧表示,今年合作社引入搭載‘智慧大腦’的大豆、玉米精量播種機,農機手只需規劃好作業路徑,播種機便會協同推進,僅用2天就能完成播種作業。同時,精準播種還減少了種子浪費,為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棗莊滕州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集散地之一,一到收獲季,每天約3.5萬噸馬鈴薯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年產值達75億元。
為種植出更加綠色健康的馬鈴薯,滕州大力推廣微生物生態種植法。當地一企業研發的微生物分解劑,只要將其噴灑到馬鈴薯秧苗上,就能讓秧苗快速腐化為有機質,也能抑制有害細菌滋生,使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量降低20%到40%。此外,噴灑后的秧苗可直接還田,讓原本的“污染源”變身為土地的“營養品”。
臨沂市臨沭縣石門鎮7000畝馬鈴薯也進入收獲期。在張前村的田間,十多臺收獲機往來穿梭,伴隨著機械轟鳴,一個個飽滿鮮亮、大小勻稱的土豆從泥土中翻滾而出,鋪滿了壟畦地頭。
“馬鈴薯種植已告別傳統模式,如今地里全是水肥一體化灌溉,澆水施肥精準可控。”張前村負責人陳軍介紹說,當地土豆畝產達3000公斤,今年總產量預計2.1萬噸,產值超2100萬元,科技加持讓傳統作物結出“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