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資源樣本,數以萬計的數據資料,將原本不大的辦公場所占得滿滿當當,一個身影正在電腦前忘我工作,她就是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大管家”、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行動辦公室成員朱銀。
作為普查行動的“神經中樞”,辦公室工作千頭萬緒、不分周末、隨時待命,而對朱銀來說,這樣工作狀態已經持續了2000多個日夜。
江蘇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開展以來,調查隊員們白天在炎炎烈日下手握紙筆記錄采集數據,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將數據錄入電腦。朱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充分發揮自己信息技術背景的特長,研究資源采集業務需求和工作要求,學習移動研發技術,徹夜開發系統。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兩個月不到,她就開發出了“種質資源普查調查數據移動采集系統”和“種質資源調查數據管理系統”等軟件。有了技術的支撐,采集效率成倍提升,數據管理井然有序。
“這份材料是不是野生資源,是否有收集價值”“果樹這個時候可以采集么,怎么采”“菱角、慈姑這些水生蔬菜要采多少量”“這幾份芹菜種了兩年了,都沒收到過種子”……大家平時有什么問題,第一時間總會想到“朱老師”,面對各類問題,朱銀都滿腔熱情地耐心解答。正是因為有了她,大家有了穩定可靠的后勤保障,全省的種質資源普查和調查工作才得以高效而有序開展。
種質資源普查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為了提高工作能力,朱銀認真學習普查技術。她對普查工作環節和技術要點都了然于胸,成了名副其實的種質資源普查專家。
進展緩慢的系統調查縣,她跟隨調查隊一起,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工作無法開展的普查縣,她披星戴月,一一上門指導,早上7點出發,夜里12點半到家,幫助解決了全省數十個縣區面臨的所有棘手問題;承擔繁殖鑒定任務的單位,她一有空就去轉轉,實時掌握著每一份資源的繁殖狀況,合理部署下一步的資源采集計劃。6年來,全省調查收集資源1787份,普查征集資源1659份,繁殖鑒定資源2000余份,圓滿完成了江蘇省的任務指標。朱銀利用休息時間開發江蘇省種質資源普查網站,撰寫2篇論文,宣傳江蘇省資源普查的進展與成效。
作為普查工作的最后一關,朱銀負責全省資源樣本和數據表格的整理,并提交到國家庫圃。面對種類繁多的樣本和龐大的數據,她對每一份資源樣本的數量和質量、每一個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嚴格把關。不合格的樣本,及時通知補采,不準確的數據,及時溝通修正,來不得半點讓步。因此,忙碌便成為她辦公室的主旋律。在她的帶領下,整個團隊累計向國家庫圃提交資源樣本3446份,修正調查表1787份,錄入核對征集表1659份和普查表180份,整理照片2萬余張。
不放棄每一份資源,不放過每一個數據,“心細如發”是團隊成員對她的評價,而她把滿腔的熱情揮灑在這份看似平凡而不可或缺的工作中。
2000多個日日夜夜,朱銀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守著。她深知每一份資源都來之不易,無論周末還是節假日,只要有樣本寄來,她都及時處理,生怕資源得而復失。為了不影響普查工作的進展,她在產假期間依舊照常解答大家的各類問題,休息兩個月就投入了普查工作。
種質資源普查項目開展的這幾年里,她默默奉獻,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個平凡的種質資源保護工作者的故事。